RNA猎药人 | 炫景生物黄渊余:小核酸制药要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仍需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23-08-09 10:13:29

核酸药物是一种从基因转录后、蛋白质翻译前阶段进行调控的治疗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小分子或者单抗药物,核酸药物成分由特定序列的核苷酸构成,利用核酸分子的翻译或调控功能从疾病源头进行干预。与传统药物相比兼具“治标治本”功能,靶向丰富,有着数字化设计优势,能够大大加快其研发速度,将许多疾病由“不可治”变为“可治”,疾病谱范围广泛,还可由短效药延长到长效、甚至超长效,潜力巨大。

回顾核酸药物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初发现mRNA分子,到2006年RNAi技术获得诺贝尔奖,从首个ASO药物Fomivirsen上市再撤市,再到2014年GalNac递送系统的开发,核酸药物研发历经波折迎来拐点,2016年后多款重磅小核酸药物陆续上市,mRNA疫苗也因2019年疫情爆发催化新冠商业化神话,将核酸制药产业推向高潮!

中国核酸制药产业在“第三次制药革命”的高歌下踏浪厚积,用“中国速度”迅速完成了化学修饰、递送技术、乃至上下游原辅料、设备、生产工艺的积累,核酸药物未来的想象空间无比巨大,中国核酸制药产业谱写的故事开篇引人入胜,未来可期!而在中国核酸制药产业破浪前行的路上,离不开富有核酸药物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投资者及科研人员的贡献,为此猎药人俱乐部携手行业相关媒体伙伴,共同推出《RNA猎药人》系列访谈栏目,为推动未来中国核酸药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洞见,指引方向。

引言Foreword

小核酸(如未特别指明,本访谈时主要指siRNA)作为一项二十年磨一剑的技术,如今行业已进入收获期,并凭借其靶点范围广、成药性强、研发成功率高、研发周期短、高效且长效、具有明显平台属性等优点,成为新药研发的“必争之地”和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但目前国内小核酸药物的发展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想要在小核酸制药领域做到与全球头部企业‘并跑’甚至‘领跑’,则需要在底层核心技术,包括化学修饰、肝外递送等方面做真正的原始创新,同时也需要在Disease Biology上下功夫,去挖掘创新靶点,实现管线上的‘自我独立’。”炫景生物创始人黄渊余博士表示。

2022年,黄博士成立了专注于创新核酸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的炫景生物,正在不断开发新修饰、新递送、新靶点,通过持续的原始创新,矢志于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领军的小核酸企业。

采访|嘉宾:
● 炫景生物创始人 黄渊余博士

采访|媒体:
● 猎药人俱乐部( 特别鸣谢博迈思协助此次采访)

访谈纪要

Q1:请黄博士简要分享您的学术以及从业经历。当初什么契机促使您选择创业?

黄渊余博士:我是2008年到北京大学就读硕博连读研究生,2013年博士毕业,2013年至2016年开展博士后研究。我求学的课题组就Focus在核酸领域研究,而我的博士生导师当时创立了在国内甚至亚洲领先的小核酸制药公司,所以我在2010至2016年间以博士生和博士后的身份深度地在公司做管理和研发工作,曾负责部门管理、技术开发、管线推进等工作。2016年后我继续在该公司担任了几年的技术顾问,同时入职了北京理工大学做教职,先后担任助理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直到2022年1月,我作为创始人成立了苏州炫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也先后入选了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姑苏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北京大兴区“新国门”领军人才,2020年至今连续三年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领域创业,主要是因为我求学和工作一直深耕在核酸制药领域,包括小核酸(siRNA)和信使核酸(mRNA)等,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对这个领域也怀抱着极大的热情、情怀和梦想。随着2018年Alnylam的第一款siRNA药物上市,身边不断有朋友或机构主动与我交流探讨。后来,从外部环境成熟以及自我心态逐渐达到了合适的阶段,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创业这件事便水到渠成了。

Q2:炫景生物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国内小核酸企业众多,炫景生物如何定位?

黄渊余博士:炫景生物于2022年1月在苏州成立,2022年3月在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专注于核酸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北京公司主要负责技术平台建立和Discovery,苏州公司则定位为Development。我们团队核心人员平均从业年限大于10年,都是各个专长方向的行业老兵,经验覆盖了RNA Biology、寡核苷酸化学、药物递送、项目管理、药学研究、注册申报、医学等小核酸药物开发全流程。

国内外的小核酸制药领域已经火热,并呈现出类似于“PD-1/PD-L1”靶点拥挤的现象。对于炫景的定位,非常简单,就是做“创新驱动的深耕者和变革者”。客观来讲,根据我们自己对公司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我们在管线上做了很多差异化考量,同时非常注重底层核心技术的原始研发。从产品的靶点选择和技术层面来说:

■ 靶点层面:在肝靶点上,选择“成熟非拥挤”靶点和“First–in-Class”的完全创新靶点。仅是举个例子,我认为目前PCSK9对于小核酸的情形有一点像PD-1/PD-L1对小分子和抗体的感觉,类似于这种靶点,炫景就不考虑了。

■ 技术层面:目前小核酸领域递送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是在肝脏上,但是递送至肝外才是全球未来的趋势,也是siRNA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形式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从如何递送至肝外器官、递送至肝外哪个组织,再到选择何种靶点及适应症,都是我们可以做出差异化和有创造价值的地方。可以讲,炫景在肝外递送上,拥有我们独家的思路和策略,且目前已取得可喜的体内数据。

Q3:国外已在小核酸药物关键技术上建立起专利壁垒,炫景生物是否拥有自主产权的递送/修饰技术?未来是否考虑对外授权呢?

黄渊余博士:炫景建立了三大技术平台:智能设计与高通量筛选平台RAIHOST?,化学修饰技术平台RICMO?和体内递送技术平台LICOD?,共同支撑我们核酸药物的快速高效开发。

在药物设计方面,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前期数十个靶点的药物分子设计研发经验,开发了多款siRNA设计分析软件,并将各软件功能打通整合,上线了RAIHOST平台,将过往的设计研发经验融入到新靶点的设计开发中,使核酸药物的设计筛选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了数十倍,并且显著提升了药物设计的合理性和精准性,现已进行多款软件著作权登记,并持续进行着系统迭代功能完善。

在化学修饰方面,实际上已存在系列非常重要的宽泛专利。开发siRNA药物时,如果在初始阶段不在化学修饰上做深刻理解和扎实布局,那即使未来临床研究进展顺利,在商业化上市的那一刻,也可能会面临极高风险的专利诉讼。炫景在此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目前已建立系列化学修饰独家专利技术,能够做到与领域先进修饰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药效活性、更长久的药效作用时间和更低的脱靶效应,该系列修饰技术已经提交了多件发明专利申请。

在递送技术方面,目前小核酸的主流肝靶向递送技术基本都是选择GalNAc缀合递送。虽然Alnylam公司的GalNAc缀合结构L96在中国没有专利保护,但实际该专利在海外要十年以后才到期,而且全球范围内已存在诸多GalNAc缀合递送的专利。对于炫景“In China, For Global”的定位,我们必须要快速建立自己的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GalNAc缀合技术。经过综合评估递送效率、安全性、专利性(授权前景与侵权风险)、以及还有药学四个维度的表现,我们最终建立了在上述四个维度均具有极佳表现的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GalNAc缀合结构,并已结合管线研发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完成了研究和验证。

此外,针对肝外递送,我们团队基于自身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多种不同的独家创新策略平行研发,目前已经在多个肝外组织上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动物水平数据,将极大支持后续肝外靶点及适应症的产品开发。有时候我会讲,如果看炫景近期的2-3年,则看GalNAc和肝源靶点管线;如果稍微看长一点,比如3-5年,则一定是看肝外递送与肝外管线。炫景自成立之初前瞻性战略和系列性布局,保障公司短期内达到重要里程碑,更能支持公司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

对外授权方面,我们对合作是非常open的。假如有一些合作方需要用某项技术,我们肯定可以积极探讨以授权或合作开发等不同方式进行合作;同时,对管线共同开发的合作我们也是open的。

Q4:炫景生物在苏州建立了CMC团队,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黄渊余博士:从小核酸的整个CMC来说,Oligo药物的CMC开发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对于炫景而言,我们有自己的修饰、递送技术,现有的制备工艺和方法并不一定完全适用,工艺路线和方法还是需要自己去开发和优化。

Q5: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成立至今是否遇到过挑战?

黄渊余博士:坦诚讲,挑战肯定是有的。第一个就是资金,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我们需要依靠持续的融资来驱动研发。第二个是人才,全球siRNA制药发展了不过二十年,相较于小分子、抗体而言,小核酸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太少了,专业人才非常紧缺。第三个是差异化竞争的问题,小核酸企业的产品如何实现差异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最后一个是大环境的挑战,现在医疗行业、投融资环境依然寒冷,除了短期会对融资节奏产生影响,也会对其他方方面面的事情产生影响。

Q6:您对公司未来3年的重要目标有哪些?

黄渊余博士:我们整体上还处在初创阶段,未来三年会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是技术层面:在修饰技术方面会有迭代更新;在递送技术方面,建立可孵化系列管线的成熟的肝外递送技术平台。

二是产品层面:未来三年我们会有3-5个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进入到临床阶段。

三是公司的发展层面:公司进入到“Global”的发展阶段,团队人才、管线推进、公司布局等都会更加的国际化。

从更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早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领军的小核酸企业。

Q7:对于小核酸领域,国内企业如想与海外齐平甚至弯道超车,您觉得关键在哪些方面?

黄渊余博士:从小核酸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Alnylam主要引领了整个小核酸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个人非常敬佩的公司,早年做研发的时候,也经常跟踪他们技术进展、专利和管线情况。但对于Alnylam已经做过的包括LNP、GalNAc、化学修饰等技术,如果一家新的公司想要实现差异化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那就必须做出自己的原始创新。

从基于GalNAc的肝靶向递送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从196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科学家对肝靶向技术做过大量的研究,但真正成熟的阶段是Alnylam、Ionis将其真正运用于siRNA和ASO。当然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化学修饰上的巨大进步,才能支持GalNAc缀合平台去开发药物。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做GalNAc递送,做类似的或“微创新”的事情,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超越了;当然,这里只是说技术,没谈及靶点和适应症。

所以我觉得,如果想要在全球小核酸制药领域做到“并跑”甚至“领跑”,则一定需要在化学修饰和肝外递送技术上做原始创新,也需要在Disease Biology上下功夫。

Q8:企业需要持续做原始创新,外部的创新环境是否也能为帮助尽快实现“超车”?

黄渊余博士: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是希望能呼吁资本方或市场,尽量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多支持原始创新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新不只是科研的事情,Industry层面的创新需要“猎药人”去多挖掘。在第一个小核酸药物上市获批前,也许、可能还有些投资人连小核酸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投资机构甚至政府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如果能用前瞻性眼光去看待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对行业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Q9:在您的接触中,目前投资机构对中国核酸药物的态度是怎样的?

黄渊余博士:2021年后期开始,生物药领域投资进入“寒冬”了,全球大环境也不好。但具体到核酸领域,其实还是有很多投资机构看好的,无论是siRNA、mRNA或者ASO等等成熟度较高的产品,或者小激活RNA、核酸适配体、基因编辑等比较新的技术。从投资策略来看,很多机构的策略也是一定要关注核酸或者核酸的生态圈,抢占先机。

Q10:小核酸制药的历史如何?为什么投资机构这么看好小核酸领域?小核酸相比小分子、抗体等传统药物形式有什么具体的优势?

黄渊余博士:从小核酸药物的发展历史来看,相比于已经发展上百年的小分子药和发展了半个世纪的抗体药,小核酸药物只发展了大概20年,国内最早的核酸制药公司大概也发展了15年左右;最近的三四年,国内小核酸行业开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我本人在2008年就进入该领域,可以说是全球最早的一批专注于核酸药物研发的人员。小核酸药物发展的这20年期间历经了起起伏伏,尤其在2009-2010年左右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一些MNC公司纷纷退出。但以Alnylam为代表的公司经历了不断的技术研发和迭代,打通了递送以及修饰技术的障碍和难关,并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明确的RNA干扰效果(抑制效果),本行业才在2013年左右快速回升,之后到了2017-2018年左右临床三期数据开始特别的亮眼起来了,最后到2018年实现了第一款小核酸产品获批上市。每一项新兴技术的发展基本都会经历一个技术成熟度曲线,而小核酸发展至今,已经到了成熟期,开始进入收获阶段。

目前小核酸的成药性已经非常确认了。当针对一个肝源表达且成熟靶点开发siRNA药物时,其研发成功率很高。底层逻辑是因为,几乎对所有感兴趣的靶基因,我们都能筛选到活性好的序列分子,同时RNA干扰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防御机制,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全部都天然存在的生物学机制,所以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转化成功率很高。整体来说,小核酸药物的典型优势包括靶点范围广、研发周期短、成功率高、具有显著的平台属性、具有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非常高效和长效、药物生产成本低等等。所以总的来说,投资机构对小核酸领域的看好是因为整个领域的发展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成熟阶段。

Q11:在核酸药物赛道我们看到很多国外申报的例子,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核酸药物出海呢?

黄渊余博士:小分子、抗体、细胞基因疗法都出海,所以小核酸出海也是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后面出海的产品也肯定会越来越多。小核酸出海的基本大前提是,底层核心技术必须是自研的,和国外同行没有潜在的侵权风险。国内产品出海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在前期研发在国内完成,再走向欧美日韩市场继续做开发,产品的开发周期会短,而且整个开发成本会低。但最终还是需要看靶点和适应症在国外有没有竞争优势和商业价值。

Q12:前期我们看到很多小核酸产品都是针对罕见病,原因何在?

黄渊余博士:小核酸公司比如Alnylam等,一开始都是做罕见病和遗传病领域的,这是因为美国针对罕见病有较为完善的政策条件,比如有绿色通道等,也有临床相关的政策和经验做支撑,还有就是医保支付体系对未来商业化有保障。

实际上,目前小核酸已经快速扩展到了大的适应症,比如已经获批上市的Leqvio,,而且很多小核酸药物的在研管线都布局在大的适应症。

对于国内小核酸企业,虽然国家层面也开始对孤儿药给予了重视,但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觉得国内企业对于罕见病可以做,但如果只开发罕见病还是需要再认真考量的。

Q13:研究机构预计2025年小核酸市场将达到116亿美金市场,目前市场规模距离这个数字还有一定距离。您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黄渊余博士:小核酸未来不久一定会做到百亿美元级的市场规模。

首先从适应症上,前期小核酸主要针对罕见病,罕见病需要考量众多因素,比如病人群体、支付能力等等,想在小适应症上把市场做大还是比较困难的。其次,小核酸目前正在经历一个从罕见病过渡到大众疾病的阶段。在大的适应症上,我个人觉得诺华的Leqvio销售额未来的市场表现会越来越好,它是一款针对大市场的小核酸药物,与竞品相比具有很大优势,而且适应症也在不断拓展。

未来随着亮眼的临床研究数据(也就是临床治疗效果)的强大支持,全球患者群体的支付能力变强,还有社会面(包括政府、医生、患者、家属等)对小核酸药物的认知提高,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今年Leqvio在中国就有望获批,考虑到中国降血脂非常广阔的市场,小核酸市场规模肯定能够快速增长上去。

Q14:您如何看待针对CNS的小核酸开发?

黄渊余博士:CNS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AD、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目前大家开发不同的药物形式,前仆后继去攻克,基本上都折戟沙场。对于小核酸药物而言,目前siRNA和ASO都刚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例如,Alnylam开发的ALN-APP通过鞘内给药,没有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限制。未来来看,更加友好便捷的方式是通过静脉给药跨越BBB、实现脑部递送,基于此可以开发更多脑部疾病的小核酸药物,这将是一件革命性的重大事件。

所以总的来说,CNS疾病的小核酸药物开发,既有挑战,同时也是非常值得为之努力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这些“猎药人”的情怀和使命!

采访 | 嘉宾简介


黄渊余 炫景生物创始人
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姑苏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北京市大兴区“新国门”领军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0至今连续三年),是央视《创新之路》节目组特约嘉宾。

专注核酸制药领域15年+,前期领导多项小核酸制药技术平台的建立和系列小核酸药物的研发,其中4项已进入临床I-II研究;在Nat Rev Bioeng、Sci Adv、STTT、Adv Mater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约30件,含PCT专利约10件。


关于 | 炫景生物


苏州炫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炫景生物)专注于创新核酸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矢志于成为核酸制药领域的深耕者和变革者,以增进人类健康与福祉为使命。公司管理和研发团队在核酸生物学、核酸化学、药物递送、项目管理、药学研究、注册申报、医学等各环节均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公司围绕核酸制药已建立了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RAIHOST?、RICMO?、LICOD?等核心技术平台,致力于针对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发全球权益的差异化核酸药物品种。
官网:http://www.rigerna.com/

关于 | 猎药人俱乐部


猎药人俱乐部是由国内一线基金创始合伙人、企业家、科学家共同发起的一个非营利性质的专业组织机构,于2021年11月5日在上海张江“药谷”成立。我们怀着“做医药人的灵感迸发地”的初衷,秉承“创新、交流、共享”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自由、开放的艺术文化氛围,组织策划碰撞灵感、激发创新的话题活动,汇聚志趣相投的新药研发创业者、投资者、研发人员及医药行业精英,分享经验,共享资源。猎取信息、捕捉灵感,让医药人的真知灼见有地可栖。

合作媒体 | 博迈思


博迈思Biotech 前沿资讯为上海博迈思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旗下新媒体,聚焦生物技术、疫苗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小核酸药物、抗体药、合成生物学的最新热点,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持续跟踪最新医药技术包括mRNA技术等最新进展。